推荐阅读

陈杰思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落实方案之二:遵循原则

日期:07/12/2021 10:25:15 查看次数: 14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落实方案之二:遵循原则

 

 陈杰思

                                                         (说明:此文严禁任何网站转载) 

如果不遵循正确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系统完整:传承中华文化,存在着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以零散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碎片,长期以来存在着“支离破碎”的现象:由于数百年来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在现实生活中只存在着中华文化衰败之后留下的碎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只是传统文化的碎片;人们通过参加论坛、参加学术会议、看微信、上网、聊天,看到的也只是中华文化的碎片;国学教育者各行其是,通常也只是将自己熟悉的文化碎片传递给大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既然作为工程出现,就必须具有系统性与完整性,须在规划上做到系统完整,在内容上做到系统完整,在方法与途径上做到系统完整,改变“支离破碎”的现象。要做到内容上的系统完整,唯一现实的途径,就是实现中华文化的学科化、课程化,建立包括三大系列的国学学科门类与课程门类。规划上的系统性,要注重构成工程的各个要素必须齐备,并且要在总体工程之下设立若干分支工程。由于长期以来对传承中华文化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署,在中华文化阵地上出现大量的散兵游勇,他们各自为战,自以为是,甚至为了抢夺利益和消费者而相互攻击、相互消耗,如果不通过国家级的系统工程将他们有序地组织起来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弘扬中华文化的希望就会落空。

持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当是百年工程或千年工程,工程应当让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生受惠。要维持这一百年工程或千年工程,必须有常设机构、人员、经费、工作规划、工作职责、考评标准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是生存在西化的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碎片,常常受到三俗文化、假大空文化、劣质文化持续深入地浸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应当有长远发展规划,让人们从当下开始,持之以恒地学习、践行、传承中华文化,终身努力不懈,这才真正做到持续深入,而不是在某些时间碎片上接触中华文化的碎片。

回归经典:脱离经典的传统文化是无根的、虚浮的、破碎的、混乱的传统文化,是缺乏灵魂和价值导向的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回归经典,经典教育应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学习经典与学习一般知识书籍有根本区别:不仅仅要反复诵读,理解其意义,体证其精神,背记经典中的精华语句,而且按经典的指示去践行。

主题教育:中华义理教育设立十大纲领132个思想主题,每一主题之下有圣贤经典、经典例示、明理致用、修习论道、省察践行五个板块。每次活动、每次课堂、每次会议都可围绕其中一个主题或数个主题展开,具有以下诸多价值:1、围绕同一主题,由历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提供不同的经典语句,跨越时空、跨越门派进行融会贯通,并进行阐释,从而让人们对这一主题有系统、深刻、全面的认知与体悟,做到“以经证经”。2、围绕同一主题去史书和现实中收集践行案例,做到“经史合参”。3、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围绕着同一主题,便于研究、学习、思考、讨论。4、主题通常是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相对应,推行主题教育,也便于人们根据主题去践行、运用。5、132个思想主题逐次进行学习,或者选择进行学习,学习过的主题作出标识,可以避免重复,避免遗漏,推行主题鲜明、系统全面、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学习规划。

义理主导:传统国学主要有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从清代以来,大兴考据之学、辞章之学,义理之学被抛弃。复兴中华文化,必先复兴义理之学。我在传统义理之学的基础上,以《周易》义理为源头,以经学、子学、理学、心学为主体,将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价值、智慧融合为整体,建立中华义理学科与课程体系。我认为,中华义理就是最具有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读书明理,读知识书籍明白真理,读圣贤经典通晓义理。先读中华义理经典,确立核心价值导向,再读中华文学经典和中华历史经典,才能分清善恶是非。弘扬中华义理,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中心任务。

弘扬精华:首先,要明确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人类共同价值由主要中华民族提供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与世界各民族提供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法治、公平、正义八大公理组成。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先树立人类共同价值。而树立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民族就要贡献伟大的智慧,中华文化不可缺位。其次,我们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弘扬精华上,而不是放在批判糟粕上。如果一个人每天寻找传统文化的糟粕并加以批判,倾向于将糟粕面扩大,将大量的精华歪曲为糟粕加以否定,最后的结果是,满脑子都是糟粕,而不知何为精华。再次,中华文化体系博大,内容浩繁,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只能从其中选取精华的、重要的、有用的加以学习。

具体充实:在国学教育领域中充斥着“假大空”现象:有的人做欺骗宣传,有的人将国学抽象化、知识化、概念化、客观化,有的人喜欢讨论和宣传大而空、大而不当的题目,有的人在走过场、作秀,有的人宣传虚无缥缈的东西,有的人只喊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我们倡导具体充实的原则,具体的做法是:将“道”向下展现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这是第一层级的展现;由十大义理再向下展现为132个思想主题,这是第二层级的展现;132个主题中,每个主题之下都由圣贤经典、经典例示、明理致用、修习论道、省察践行五个版块组成,每个版块都有具体充实的内容,这是第三层级的展现。通过三个层级的展现,“道”就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让民众直接去面对每一句经典、每一首诗词、每一句经典、每一件文物、每一位圣贤,去面对每一件传统文化的事事物物,让民众在具体的境遇中根据经典的指示去开展具体的行动。每次学习,面对的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片断,但是这些片断通过一定的结构整合在中华义理这个体系中,因而不是碎片。

正本清源:长期的恶意反中华文化的言论或歪曲中华文化的言论带来的流毒和影响将长期存在,需要我们在文化上、思想上、教育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歪曲中华文化的种种错误言论加以纠正,肃清流毒,让中国人认知、体证真正的中华文化。习近平主席说:“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此前关于中华文化的种种谬论是通过面向全民的教育和运动的方式来传播的,而现在如果仅仅在极少数知识分子中以论文或著作的方式进行争论,这些谬论永远得不到纠正,这就对弘扬中华文化造成极大障碍。当然,要包容对中华文化的反思与批评意见,勇于正视存在的问题,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崇敬圣贤:学习知识,可以不断挑战学术权威,以怀疑、批判、超越的态度去对待知识。学习文化、培育道德与学习知识不同,必须去掉傲慢轻薄之心,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谦虚之心面对孔子及历代圣贤。学习圣贤行迹,虚心接受圣贤的身教;学习圣贤经典,虚心接受圣贤的言教。参与祭孔、祭黄帝、祭炎帝、祭历代圣贤英烈、祭祖之礼仪活动,在国学教育课上课前由教师带领学生向孔子行三鞠躬之礼或三拜之礼,在家中树立“天地圣亲师之位”(或“天地国亲师位”)并依礼定时敬拜,张贴历代圣贤的画像,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对圣贤的崇敬之情。培养了对圣贤的感情,也就是培养了对中华文化的感情;树立了对圣贤的信仰,也就是树立了道德理念的信仰。对圣贤的崇敬来维护圣贤制定的道德法则及生活方式。任何一个怀着傲慢、轻薄之心进入中华文化天地的人,最后都会远离或破坏中华文化。

涵养品性:“道”内化于人心,才形成“德”,谓之道德。必先传道,才能育德。用中华文化滋养人格,人格成长起来,有了人性,在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有道德。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重新置入到中国人民生存的人文环境中,消除人文环境中的有毒要素。人格的成长与品质的成长,其基本轨迹是:在天然善本性的基础上,将自己置身于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中,每天将人文环境中的精神营养汲取到自己的心灵之中,时时反观内心,遏制心中不良的念头,长养心中善良的心念,接受圣贤之道的教化,将道内化于心,形成良知,同时发用良知,见之于行,用之于事,就像一棵树一样,每天点点滴滴地成长,最后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反之。如果一个人在贪婪自私的本性上,将自己置身于中华文化匮乏的人文环境中,每天将人文环境中存在的三俗文化、假大空文化、劣质文化中的有毒精神要素汲取到自己的心灵中,同时拒绝传道的教育,长养心中的恶念,消减心中的善念,反复出现不良行为,减少善良行为,就像一棵生病的树一样,每天一点一点地枯萎,最后,就会形成变态的人格和低劣的品性。

知行合一:中华文化所讲的知行合一,主要是指道德认知与道德践行的关系。朱子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道德践行包括养心、育德、修身、善行几个方面,从自己的一念生起之处着手。阅读并理解圣贤经典,这是道德认知。用圣贤经典所讲的道理对照自己、反思自己,纠正自己,用圣贤经典的精神涵养自己的心灵,按照圣贤经典的指示去做,这就是道德践行。在道德践行中加深对圣贤经典的理解,进而提高道德认知。有的人研究圣贤经典,从来不按经典所讲义理来修身养德,从来不按照经典的指示去做,从来不运用经典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知行分离“。

理解体证:我提出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是:“诚敬、集粹、诵读、理解、体证、背记、涵养、力行”。经典中的智慧,不通过思考、理解,就不可能接受;经典中的精神,不通过体证就无法感知。面对不同智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因材施教,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教育。儿童需要对经典有浅度的理解,即知晓每个字的音、形、义。深度的理解,就是围绕着某一思想主题,汇聚众多的经典语句,来深刻阐明道理。理解靠大脑,体证靠心灵。体证就是人的心灵与经典的精神、与环境中的精神、与活动中的精神产生感应、交融的过程。

诵读背记:对于学习中华文化,诵读背记是必须下的功夫,但是,不能将诵读背记作为学习中华文化的唯一方法。背记中华诗词三百首,背记中华义理132个主题之下的一千多句经典语句,或整本背记《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传习录》等。将经典背记在心,具有以下益处:终生跟随,随时调用;以经证经,融会贯通;潜移默化,铸造人格;运用自如,文思泉涌。但我提出一个条件:必须是在知晓每一个字的音、形、义的前提下诵读、背记。我坚决反对将经典放成大字注上拼音,在没有注释没有译文的情况下单纯诵读背记经典的声音的做法。这种做法将经典诵读与思考、理解、体证、践行、运用分割开,这是对经典的破坏性学习,这会导致思想僵化、枯燥乏味、学习效率低下、歪曲经典等问题。

经世致用:经典教育必须同生活教育相统一,不能在脱离家庭、脱离社会、脱离学校的前提下单独地搞国学教育,不能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前提下搞国学教育。许多学者只是从书面上去阐释中华文化的某些内容,而且是用西方文化的概念、逻辑、术语来阐释,他们从来不去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去运用,如何在运用中得到发展。在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应以传承为主,创新为辅。现实中的许多难题不是运用现代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中华文化的思想与智慧来解决。文化就是“以文化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面貌,也必须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加以改变。中华文化重新置入现实生活中,让学习者置身于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中,天天浸润,时时感知,才能真正接受中华文化。

兼容并包:弘扬中华文化应当在遵守国家法律与政策的前提下进行,不宜将政治冲突引入到文化领域。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应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在中华多元文化中,应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但是,文化不能垄断,主体性并不排斥多元性,“大道并行不悖”。在不丧失主体性的前提下,儒家文化学习者,应当尊重、包容、学习其它诸子百家文化;中华文化的学习者,也应当尊重、包容、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应当建立互通、互动、互补的关系。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立起来,将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都是损害中华文化的错误做法。应当给各种不同的思想提供展现的机会,提供交流的平台。只有具备兼容并包精神的人,思想才不会僵化,才不会丧失发展的活力。在知识方面,在同一条件下关于某一客观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知而形成的真理是唯一的。但是,在文化方面,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必须树立明确的、全面的目标,必须具备经费、人员、机构、政策、环境等条件,必须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必须采取具体明确的措施,才能真正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评价内容:
姓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