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陈杰思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落实方案之一:明确目标

日期:07/12/2021 10:23:15 查看次数: 15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落实方案之一:明确目标

 

陈杰思

                                                         (说明:此文严禁任何网站转载) 

 

(说明: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设置这一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本人积极配合,于2017年5月22日撰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落实方案》一文。截至2021年6月22日,我没有得到任何组织正在认真全面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信息,许多机构只是在开会时宣读一下此文件。中华文化绝不可能以碎片化的方式得以复兴,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是以系统化的方式复兴中华文化所作的努力。)

 

正因为中华文化体系的存在,使中华民族在既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的绝大多数时期内,走在世界最前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传统文化艰难地走上了恢复的道路。2017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要求在2025年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立起来。

我们是站在中华文化断裂带上来重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任务非常艰巨,如果不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运用有效的方式,投入足够的经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如欲振兴中华文化,必须实现中华文化从知识研究到践行、传播的转变,实现中华文化从碎片传播到体系重建的转变,实现僵化到活化的转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工程若要落实,必先制定落实方案,并按方案实施,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口号落实号号,以会议落实会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国家级的系统工程,难度、复杂性远远超过建设三峡大坝,需要由组织机构、经费、人员、路线图、时间表、方案、责任制、质量标准、目标、原则、条件、行动、措施、评诂等要素共同构成。这一庞大、持久、全面、复杂、系统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要细化到具体的千千万万件事,每一件事要有具体的承担人,要对承担人问责,给予承担人权、责、利,这才是真正做事。否则,就是“空谈误国”!当前中华文化传承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力量的零散、传承内容的破碎、传承渠道的阻碍、传承方法的贫乏,只有通过国家级的文化工程,将各种力量、各种要素、各种内容、各种方法、各种措施、各种渠道有序地组合起来,实现高度组织化。从纵向看,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各级机构;从横向看,形成上百个分支工程,从而形成宏大的文化生态系统。文化工程不是纯粹研究,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行动!即便是探索和研究,也是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之后,落实的情况不容乐观。有的专家发表了支持的意见,有些单位组织了座谈会,但是真正采取措施的机构极少,真正投入经费的极少,真正采取行动的人极少。至五月底,泱泱大国只出现了极个别的贯彻落实现象: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于5月19日宣布全面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宣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义工团和讲师团正式成立;3月2日,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关于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在全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福建省正在考虑建立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设立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山东省情况好一些,那也是长期的积淀了。山东省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用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省153个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尼山书院,乡村(社区)儒学讲堂发展到9200多个,基层“道德讲堂”5.6万多所。

如果这种状态维护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根本不可能建立不起来。本人十多年来主持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可以将这个工程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分支工程。本文是第一份系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落实建议方案,不仅仅是作者从学术上进行探索,也是长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成果,可供各级政府、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参考。

一、明确目标

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好,首先要明确做事的目标,明确行为的方向,使人力、物力、时间、精力、资源朝着目标集中使用,根据目标来区分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根据目标建立评估考核体系,根据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说明成功与失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目标包括个人目标、社会目标、国家目标三类。

个人目标:培育品德,培育人格,安顿身心性命,提高生命智慧,提高文化教养,共享优秀文化。

社会目标:复兴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美化社会风俗,改善社会风气,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犯罪现象。

国家目标:培育爱国精神,重铸民族之魂,强化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树立国家形象,增加中国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凝聚力,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文化强国。

当今中国就是因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上述三类目标没有实现,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极大的困挠。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真正落实,我们看不到任何一项事业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三类目标。为达到这三类目标,值得各级政府、人民团体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经费去做。国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学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投入大量的经费,拥有大量的研究人员,拥有大量的教学人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如果有同样的待遇的话,就一定能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巨大利益。

为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以上三类目标?原因就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兴盛之时已实现了上述目标,现实中片断的中华文化教育片断地实现了上述目标,中华文化的内容与上述目标相一致,孔子教学法与朱子教学法设立的目标与上述目标一致。

例如,不可能通过教科书培育道德,也不可能通过世俗生活培育道德,只有真正地、长期地、全面地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中国人的道德。因为,中华文化本质就是道德文化,圣贤为中国人制定了基本的道德法则。以圣贤经典为归依,通过传“道”来培育“德”,不仅仅可以增长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信仰、道德品性。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经典,如果不能在全民中全面推行经典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就永远是一句空话。教科提供给人的是知识,而经典提供给人的是文化、智慧与道德。

只有具有文化情怀和道德素质的人,立下道义之志,才会坚守上述三类目标。现实中许多人背离了上述三类目标,将弘扬中华文化的目标缩减或歪曲为狭隘的物质功利,有的人弘扬中华文化,是以谋取金钱、谋取权势、娱乐享受为目的,各取所需,那就会偏离上述三类目标。弘扬中华文化的目标残缺,就会导致所弘扬的中华文化内容残缺、方法残缺、途径残缺。

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实现以上三类目标,必须化解这八大障碍:

1、中华文化传承渠道断裂:学校、孔庙、书院、祠堂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但是,现代学校是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主要功能,基本上放弃了传承文化与道德教化的功能,孔庙、书院、祠堂则被大量毁弃,残存的则转变为观光旅游景点,人文道德教化与文化传承的功能被取消。

   2、应试教育对文化的拒斥:应试教育的规律就是,不能成为考试科目的传统文化,教师不教,学生不学。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智慧水平,改良精神状态,培养道德品性,树立价值观念,但智慧、精神、道德、价值很难用分数表达出来,凡是不能用分数表达出来的东西在应试教育中都会受到排斥。

   3、西方文化本位课程体系对中华文化的排斥:中国传统教育建立了四书五经为主的课程体系,而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采用西方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主要推行知识技能教育。西方文化本位课程体系已经切分了教育大蛋糕,形成了难于改变的既得利益格局,对中华文化进入教育界形成强大的抗拒力量。

4、狭隘功利主义对中华文化的排斥和扭曲:狭隘功利主义者面对国学,他们只会将国学当作赚钱的工具,注重开发有商业价值而不见得对人有益的国学文化产品,如风水、算命、字画、文物、权谋学、厚黑学等。真正对人有益而缺乏商业价值的国学内容诸如道德、精神、价值、智慧等,却被功利主义者放弃了。同时,为了适合消费者的胃口,他们采用娱乐化、浅浮化、短期化、庸俗化的方式来制造并提供国学文化产品,从而扭曲了国学。

5、非传统人文环境对中华文化的拒斥:“剃头易服”、“文字狱”、 “打倒孔家店”、 “破四旧”、“批孔”、 “全盘西化”等浪潮营造了非传统人文环境。高度西化,道德缺失,君子消失,抹黑圣贤,躲避崇高,虚无主义、价值崩塌,电子游戏、三俗文化、垃圾信息、尔虞我诈、自私冷漠、吃喝玩乐、娱乐搞笑、轶闻趣事、怪力乱神,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构成了非传统人文环境。生活在非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人,当他们适应了这种环境之后,已丧失了向善能力,丧失了对圣贤教诲的感悟能力,丧失了感知经典的能力,并且变得非常傲慢。对这些人进行国学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像是对牛弹琴,变得异常艰难。当传统人文环境已变成荒漠的时候,任何复兴中华文化的点滴努力,就像是在荒漠种一棵树,不会成活。

6、“逆向淘汰”难题

在非传统人文环境中,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真正系统、深入研究国学的人被淘汰,以研究国学获得经费与职称的人则留下来;真正国学教育方案被淘汰,而片面国学教育方案容易被采纳;真正有复兴国学情怀的人被淘汰,而贩卖国学产品牟利的人则留了下来;推广国学中高雅文化的人被淘汰,而推销国学中低俗文化的人却留了下来。

7、中华文化断层: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画面上有一位韩国的老人,身穿儒服,手执儒家经典,向前去拜访的中国人说:听说中国要复兴传统文化了,他将复兴儒家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说来惭愧,中国保留的儒家文化远远少于韩国,在中国大地上至少看不到身穿儒服、手执儒经的老人。中国大陆是从清代的 “剃头易服”、“文字狱”就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文化上的“去中国化”,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则是在殖民统治时代“去中国化”,台湾地区则是在民进党第一次上台执政之后走“去中国化”之路。中华文化已出现明显的断层,表现在:传统的经典教育在中国教育界已中断百年之久,真正具有深厚国学教养和国学智慧的人占不到全国人口的十万分之一,中华文化恢复的速度仍然远远低于中华文化流失的速度,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比真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多数十倍,许多人对中华文化抱有各种偏见与误解,零散的力量以零散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碎片,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泛滥。

8、“国学十类异化”现象

对于国学,破坏性研究和破坏性传播主要表现为“十类异化”现象:

对象化:即将国学当成一个客观的、冰冷的研究客体或传播客体,与自己的心性无关,与自己的生命无关,与社会现实也无关。

知识化:运用概念、定义,运用形式逻辑,运用抽象思维,利用国学典籍中的事事物物,将国学转化为知识,制造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并通过学术会议、讲课传播这些知识,国学中的精神、道德、价值、智慧则被人们忽视了。

西方化:以西方汉学的方式研究国学、传播国学,运用西方的概念、定义、逻辑,将国学材料切成碎片放到西方的各门学科之中,放在西方学科的基本观点和概念之下,使之成为西方学科与西方观点的注释与附庸。

碎片化:中华文化犹如参天大树,现已枯死,只留下残枝碎叶,每个人捡到一个碎片,就以为是国学。现代国学研究者往往只研究某个方面的碎片。

僵  化:让国学停留在书本上,而没有进入到生活中,与自己的生命相隔绝,国学就僵化了;固守原有的观念和做法,不能结合现代生活对国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国学就僵化了;只诵读,不理解,无体证,不践行,不运用,国学就僵化了;将国学封闭起来,不同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对话,国学就僵化了;用灌输、应试教育的方式推行国学教育,国学就僵化了。

功利化:不少研究者将国学研究作为谋取科研成果、课题经费、职称、地位、金钱的工具,而根本没有复兴国学的情怀;许多国学传播者也缺乏国学复兴情怀,只是将国学传播作为谋取金钱利益的工具;有的人从私利的角度出发,摘取国学中仅仅对自己有利的片断加以宣传。

狭隘化:在当代国学复兴事业中,许多人丧失了崇敬圣贤、维护圣贤之道的意识,他们各自抓取国学中的一小部分,占有这一小部分,将自己与国学中的一小部分捆绑在一起,产生利益固化,形成成见,自以为是,各自为政,对自己所持部分则隐瞒其缺点,在同伙中相互吹嘘,对他所不了解的其他国学思想、国学流派,对跟自己不是一伙的国学研究者和弘扬者,进行恶意攻击,文人相轻,相互拆台。

鸡汤化:鸡汤化分两种情况:以丰富的国学资源为材料,熬制心灵鸡汤,将国学转变成各种消费品,丧失国学的主体性与批判性,只注重自己内心的调剂和宁静,不关注外部世界,不采取积极有为的行动,迎合某些贪官和富人的需要,为他们的行为辩护,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从他们那里分得一杯羹。

娱乐化:在享乐主义泛滥的时代,有的人仅仅是将国学作为娱乐工具和消遣对象,缺乏神圣感和敬畏感,用戏说、搞笑、调侃的方式解读国学经典。

要化解八大障碍,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和刚毅的精神,必须依靠领导人的顶层设计,发挥领导人的强大推动力量,必须出台各种政策和配套措施,必须依靠具有良知、有文化情怀、立志弘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人。

李克强总理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本方案既要触动人的既得利益,又要触动人的思想与灵魂,那是难上加难。要传承中华文化,仅仅靠极少数的无私奉献者是远远不够的。长期的反对中华文化、远离中华文化的思潮与行为,在很多地方、很多部门、很多领域已形成了排斥中华文化的利益格局,而要改变这种利益格局则很困难;中华文化带给中国人民的主要是精神利益而非物质利益,那些只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人,自然对中华文化采取冷漠的态度。所以,必须冲破既得利益的藩蓠,建立中华文化传承者的利益机制,让真正的中华文化弘扬者在实现以上三类目标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利益保障,有立足之地,才会让他们长久地将弘扬中华文化的事业进行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才能建立机构,组织人员,设置任务,落实责任,进行考核,将文化传承工作真正落实。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如下目标:“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如何判断基本形成呢?我认为,应当主要有如下判断指标:第一,是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各级机构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各种分支工程,各级机构和各种分支工程是否持久地日常化运行,是否有充足的经费,是否有大批高素质的国学人才。第二,是否建立了国学学科体系,是否建立了贯穿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是否打通了学校、孔庙、书院、祠堂、道观、寺庙等传统中华文化的渠道。第四,是否基本实现或正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三类目标,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民持久地、日常化地受惠于此工程带来的文化福利和精神福利。

 

上一篇 下一篇
评价内容:
姓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