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信
日期:07/10/2021 15:55:38 查看次数: 725
1、诚与信的关系如何?
诚与信这两个字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诚和信是相互的,离开了诚就没有信可言,离开了信,诚也不成立了。诚是真诚、忠诚、诚实、虔诚之意,一个有德之人,他的内心中一定充满真诚。而信则是信任、信誉、信用、信仰之意,信则是偏向外在,表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诚是内在的一种心境和品质,信是诚这一种德行外在的体现。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言:“诚故信,无私固威”(《张载集•正蒙•天道》)。诚是内在的本体,信是外在的应用,没有真诚,信就是假的,信就不成立,反过来,在接人待物中的信用方能体现一个人的真诚。以诚为本,方能产生信任、信誉、信用、信仰,如果,丧失诚这一根本,则信任、信誉、信用、信仰就会假的,就是伪装自己的伎俩。只有将诚与信这两个字结合起来,才是“诚信”。
内诚外信表现为四种形态:
真诚而有信任:真诚之心,他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发自内心的诚才是真实的,只有真实才会持久,俗话说日久见人心,一个真正真诚的人,长时间和别人相处下来,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一个内心真诚之人,也才会有真诚之行,才会被人信任。一个真人,他不虚假,一个诚于内的人,一定会形与外。古圣先贤都是真诚之人,所以他们的所言所行才会流传千古,而一个虚假的人,伪装的再好,他也只能骗得了一时,偏不了一世。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人,一定会得到任用,一定会被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它的作用。
诚实而有信用:由诚实才能产生信用。诚实与信用是内与外、表与里的关系。诚实是内,是里,信用是外,是表。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做人要厚道”,但很多人用这句话来要求别人,而不是用于要求自己。那些国际知名的品牌,为什么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信赖,就是因为诚信,一个人也是只有诚才能有信用,有信用你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一个诚实而又信用的人,一定也会是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
忠诚而有信誉:忠是信的基础,信是忠的表现。忠和诚一样是偏重于内心的,信誉则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在一次次和别人的相处中体现出来的,是通过外在的行动与事物而显现出来的。内心没有欺骗他人的邪念,尽心尽力地去接人待物,才能产生良好的信誉。一个人的口碑就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的口碑就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口碑从哪来来,口碑来自于一个人的诚信,来自于说到做到的品质。通过虚伪、欺骗换不来良好的口碑,口碑是通过诚信的行为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累积起来的。在工作中,有了忠诚敬业的精神,就无需用条条框框来管理。在东方的管理智慧中,强调的是自己主动而不是西方机械化、精细化的被动管理。一个有了忠诚敬业精神的人,会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精益求精。
至诚而有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一个人可以为信仰而献出生命,信仰是一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只有至真至诚的人才会有真正的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内在生命自发而产生的,是自己生命内在的需要,跟别人无关。信仰不能为自己谋求利益,所以信仰和信用、信誉不一样。在信誉,信用背后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利益,所以有人会为了信誉沽名钓誉。但是信仰一定是至真至诚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信仰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信仰完全出于道德自觉,出于生命主体的需要,而非出于功利的计较。信仰分为:宗教的信仰;对真善美内在精神追求的道德信仰;对正义事业追求的信仰。宗教信仰在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宗教是一些人心灵世界的归宿。道德信仰和对正义事业追求的信仰是一些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所具有的,比如汉朝的司马迁、苏轼,宋代的岳飞与文天祥,明时的于谦,这一类人都是有着强烈精神信仰,内心充满浩然正气的人,他们已达到至诚的境界。
王莽沽名钓誉
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非常看重为官者的人品和名誉。有的人善于伪装自己,以获得好的名声,以此捞取政治资本。
西汉末年,朝政腐败,政权掌握在外戚王氏家族手里。作为王氏家族成员的王莽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他年少丧父,对早寡的母亲极尽孝道,他还谦恭地侍奉位高权重的王氏叔伯,赢得了好口碑。王莽的伯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卧病在床,王莽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去尽孝道,一连几个月,每天在病床前端茶送水,递汤喂药,令王凤非常感动。王莽还照顾早寡的嫂嫂,养育丧父的侄儿。王莽得到了王氏家族的交口赞誉。叔父举荐他,让他成为了朝廷重臣。王莽身居高位,但是却更谦恭了。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朝廷官员来他家中探视,看见王莽的夫人穿着极其俭朴,同家中女婢一样,惊叹不已。王莽增加官僚俸禄,优待元老故臣,招揽天下名士,减轻刑罚,保护鳏寡孤独,献田出钱救济灾民,天下百姓都赞扬他的功德。王莽年仅三十八岁就登上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宝座。
可是,到了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夺了汉朝的天下。这时,人们才看清了王莽的真面目。他以前的所作所为,并非出于真诚,而是为取得人们信任而不断攀升的手段。最后,人们背弃了王莽,王莽彻底失败了。
点评:一个人如果怀着罪恶的目的,他可能会做一些“好事”,将这些“好事”作为通向罪恶之路的铺垫。
2、如何做到诚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大学》)。其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关键就要诚意,只有意诚才能心正,心正才能身修。诚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内心意念与外在言行相一致,就是诚意。意念就是内心活动,佛教禅宗说意念为“心猿意马”,人的意念很容易受到外在世界的干扰。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要做到意诚心正很不容易的,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对财色名利的追求中,求之不得时痛苦迷茫,求到了又空虚迷茫,所以今天的人痛苦都来自于内心世界的迷茫。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中国文化,需要通过学习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找到自己内心中的真善美,修炼自己的内心,回归到意诚心正的自然状态。要做到诚意,就要从心灵深处入手,要让自己的言行与内心的活动一致。自己的言行和自己的内心一致就是真诚,相违背就是虚伪。今天的人,当面往往称赞别人,而心中可能很厌恶他,背后把这个人说得一无是处,这就是虚伪;口中称赞他,内心也赞赏他,才是诚意。例如,一个人有某种帮助他人的行动,而内心却想的是通过讨好对方最终达到算计对方的目的,则其内心意念与外在言行是不一致的,这就是虚伪。
第二、诚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找回自己的良知,让自己的良知时时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因为诚意之人,他是真诚的,真诚的人是善良的,真诚而善良的人一定心正,意诚心正的人一定不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不自欺才能致良知。《大学》中曾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就是不欺良知,不欺本心,即不欺骗自己,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外在的邪气就不会侵入到内心中。其实诚意和心正是最好养生方法,一个意诚心正的人,他的内心中善的,美的精神成分多于恶的、邪的精神成分,他能够遵循自然规律生活,才可以颐养天年。所以程颐用“实有是心”、“实有是事”来解释“诚”(《河南程氏经说》卷八),王守仁提倡“此心真切”(《传习录》上),吕坤强调“实言、实行、实心”(《呻吟语•应务》)。
第三、诚意还表现为全心全意去做事,做一件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不是只想不做,说理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去行动。一个真正“真”和“诚”的人,他是不会在无所事事中虚度人生的,他一定会让自己的人生充实饱满,一定会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中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一个人对仁、义、礼、智、信的体悟深了,真诚心升起来了,那么他一定会在外在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他做事也好,做人也好,一定会照着“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去做。
诚意正心中能够消除不必要的物质欲望,做到心如明镜,心底无私,从而达致格物致知、成圣成贤的境界。内心中真正做到没有私心杂念的人,精神世界达到至诚至善之境,就能成为圣贤。心中有鬼,自然就不可能诚意。诚意正心,能够防止邪恶侵入,以保存其诚实正直之心。乾卦《文言》说:“闲邪存其诚。”就是要防止邪念,恶念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自己的真诚,纯洁。
季札挂剑
吴国大臣季札出使晋国,中途路过徐国,顺道拜访了徐国国君。交谈之中,季札通过观察,看到徐国国君很喜欢他身上佩戴的宝剑并且有想要的意思,但没说出口。季札出使大国,不能不佩宝剑,心想,等自己返程时再将宝剑给徐国国君,但他心中的这个想法也没有说出口。季札出使晋国回来时,徐君已经去世了。季札极为伤感,于是,他把剑送给了徐国新的君主。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能拿它来送人。”季札说:“先前我来这里,徐国国君看到我的剑,虽然嘴上没说,但我知道他心里很想要。我当时因为有任务在身,所以就没有送给他,但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现在他去世了,我如果不送给他,就是欺骗自己的内心。吝惜自己的剑却违背了自己的内心,讲信用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说完,季札就要把剑交给徐国新君。徐国新君说:“先王没有命令,我不敢接受这把宝剑。”于是,季札就把剑挂在了徐君的坟墓上。
徐国人知道这件事,很赞赏季札,歌颂他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点评:人是真诚还是虚伪,是通过他的内心来判断,而不是通过他的行为来判断。季札先有此真心,然后有挂剑于徐君坟墓之行。
3、如何做到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说,一个有修养的君子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靠别人的监督,而是靠内在的德性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是他人不知、己所独知的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二是虽在他人面前,但他人不能察知而自己所独知的内心意念的时候。“慎独”就是在他人不知、己所独知的状态下,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良知与信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念,小心谨慎,戒除邪思邪念,“不愧于屋漏”,不在暗中做坏事,不用阴谋诡计去算计别人,欺骗别人,自觉遵守道德原则。
人类社会的法制越来越健全,法律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有极大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人民大众的行为有较强的约束能力,法律是以他律的方式对人加以制约。但任何严密的监督,都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人们的“自欺”与“欺人”的现象,有的人当面一套,背面一套,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守规矩,而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放纵、越轨。所以今天的人多带着面具生活,弄虚作假的事情不少,违法犯罪的人也不少。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活动在某些方面却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很多国家监狱人满为患。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社会,在今天是难于出现了。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运用慎独的方法来进行内在的反思。汉代杨震面对财富的诱惑能够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的话了,这就是慎独做到极致的境界。曾国藩在修炼慎独的境界可以做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所以曾国藩能够被称之为“立言、立德、立功”的完人。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在中国古代社会,慎独也不仅仅只是靠道德的自觉来实现的。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在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人的所作所为都有一股形而上的力量在监督,即所谓“苍天有眼”,“举头三尺有神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中国古人有一种敬天意识,时时感知苍天在鉴照自己,这样对自己的行为就能进行自觉的自我监督。
许衡不食梨
元代许衡曾经跟许多人一起逃难,途中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大家喉干口渴。这时候,人们看到路旁边有株梨树,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大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只要不符合道义,就算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接受的。”
元世祖闻知许衡贤德,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以病辞谢。许衡教化民众,循循善诱,深受百姓的爱戴。他死后,四面八方的有识之士都来吊唁,甚至还有人千里迢迢来到他的坟墓旁边哭泣哀悼。
点评:许衡心中有主人,就是以内心的良知作为自己的主人,听从良知的召唤。
4、如何理解“实事求是”与“求真务实”?
汉代班固编纂的《汉书》里就有“实事求是”之语。“实事”指的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的事物,“求”是去探求、去发现,“是”指的是客观事物真实的规律、特性。在中国文化中,“实事求是”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中国文化中处处有求真的文化。真就是不虚假,儒家在道德上求真,那就是追求做一个有德之人,真真切切地去体证“仁、义、礼、智、信、忠、孝、廉、义、和”,在儒家做人做真人就是圣贤。道家的求真,就是要做一个真人,一个人按照道家的修炼方法,做到至真至诚的时候,就可以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
正觉醒、觉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倾思想导致犯了很多错误,这些错误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犯了假、大、空的错误,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与实事求是相背离的现象就是“假、大、空、繁、浮”。求真务实就是跳出“假、大、空、繁、浮”的陷阱,“假”就是虚假,不真实,现在中国社会深受弄虚作假的风气之害,有的官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不法商贩弄虚作假,导致假货铺天盖地;“大”就是夸大事实,虚报浮夸,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空谈理论,不做实事,动不动就要影响大,规模大,完全不考虑实际的用处,更不考虑能否有利于国家和人们;“空”就是空想、空谈、清谈、玄谈,不切实际。 “繁”就是烦琐,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浮就是浮躁,不踏实,浮躁已经是今天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了。
历史上凡是私心太重的人,权位越高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越大。因为私心太重的人,往往心术不正,利益熏心,眼光狭隘,耳朵阻塞,思路歪曲,思想极端。这样的人时时想到的只是自己,他们为了一己之利,就可以不顾国家百姓的生死存亡,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发动政变,迫害正义之士,引导一个国家走上错误的道路。
求真,向外就是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做正确有效的事情,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弄虚作假。求真,向内就是寻求真诚,即自己的心意、言论、行为都要真实,就是我们的真诚心。我们生存在一个由真假信息混杂的世界中,生存于真理与谬误并存的世界中,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在这个网络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在快速地传播。所传播的信息既有事实真相,也有大量的信息 “假、大、空、繁”的信息,如果我们丧失分辨能力,没有求真的本领,将难于生存。
所谓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中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道:“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董狐直笔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诚实正直的史官,叫做董狐。当时,君王晋灵公十分昏庸残暴,他为了取乐,时常站在城楼上,用弹弓射击来往的行人。有一次,仅仅因为厨师为他炖的熊掌不够熟,他竟然一怒之下,把厨师给杀了。晋国正卿赵盾看到君主晋灵公的所作所为,直言不讳地劝谏。晋灵公心里很窝火,就偷偷地派人去刺杀赵盾。结果赵盾幸免于难,逃亡在外,赵盾的族弟赵穿打猎回来,知道了这件事,起兵造反,杀了晋灵公。于是,赵盾便立晋文公的小儿子为国君。
晋国的史官董狐把“赵盾弑其君”记载在史书上。赵盾听说了,很不服气,质问董狐:“你为什么说是我弑君?”董狐大义凛然地说:“你是主持国政的正106卿,曾经逃跑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跟你亲自弑君有什么区别?”赵盾要求改写,董狐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史官,我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史书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真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人的欺骗。”听了董狐的一番话,赵盾无可奈何,只好叹了口气,听之任之了。孔子认为董狐不畏权势,坚持直笔实录,堪称“良史”;而赵盾能不干涉史官记录史实,也是“良大夫”。
点评:董狐就是按名实相符的原则来书写历史,史书的价值,就在于其真实性。
5、如何做到言而有信?
“言而有信”,就是诚信,这也是中国求真文化的一种体现。一个真诚之人,一定是言而有信的,主要是讲在人与人相处之时,群体与群体相处时,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订立的合约一定要履行。“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从这些经典名句中可以看出,诚信在中国人心中地位之重。孔老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就是说做人不具备诚信的德行,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好比大车缺乏輗、小车缺乏軏的结构一样,这样的车靠什么行路呢?一个缺乏诚信的人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难以立足的。
要做到诚信还要谨慎承诺,承诺太多,不一定能够一一实现。要作出一个承诺时,要考虑:首先自己所承诺或订的合约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个承诺能不能够去实行,可不可以去操。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承诺。不能凭一时冲动,轻易承诺一件很难去做到的事情。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不能为了一己之利,不考虑事情的真实性,说谎话,说假话欺骗别人,让别人上当,最后也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最后要看自己所许的承诺或订的合约是否具有道义性,是否合法。违背道义的事情,特别是违法的事情,如果不加思考就轻率作出承诺,最终只会让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凡是认真考虑之后做出的承诺,就要以最大的诚意和行动力去努力兑现,不违背自己所许的诺言。接受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庄重的承诺。做出了承诺,必须对工作尽职尽责,不能把自己的承诺作为儿戏。一个不注重承诺的人,一个轻易许诺别人而总是食言的人,最后只会被别人看不起。特别是承诺给别人的恩惠,绝不可“口惠而实不至”(《礼记•表记》)。
如果是因为不可预知的客观原因导致承诺不能兑现,合约不能履行,就要向对方道歉并主动赔偿损失。长期践行“言而有信”,才能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诚实守信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信誉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一生都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可以做到言而有信。要毁掉自己的信誉,只需要一二次背信行为。
曾参杀猪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去。曾子的妻子抱着孩子说:“乖孩子,你在家等妈妈。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一听,高兴地咧开嘴乐了,不再吵着跟去。这话本是哄孩子玩的,曾子的妻子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只见曾子磨刀霍霍,正要杀猪。曾子的妻子连忙拦住曾子说: “你真要杀猪啊!我只不过是哄孩子的!”曾子认真地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尚小,很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现在你如果骗他,就是在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危害多大啊。”妻子听了,也就不作声了。于是曾参就把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孩子吃。
点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影响,曾子的妻子随口而说的话,如果不加以兑现,就会给孩子造成不诚信的印象。
6、如何理解“信”与其它道德范畴之间的关系?
一个真正具备仁、义、礼、智这些德行的的人,他的言行一定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才能长久存在。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多少思想,多少人物在上演着自己的传奇,然而能够被这个民族保留下来的只有“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仁、义、礼、智”,本来就是真实的,是不虚的,但是这些精神需要通过人来显现出来。这个人是假的,“仁、义、礼、智”在他那里就是虚假的;这个人是真的,“仁、义、礼、智”在他那里就是真实的。
(1)“信”与“仁”:
诚信必须与仁爱相结合。人心分为两种,良善之心与邪恶之心,行为分为二类,善行与恶行。良心和善行的集中体现就是仁爱,是人性中原本就具有的。《大学》中的 “止于至善”,就是要把人的仁德发挥到极致,这样的人一定会是诚实可信的,这样的人一定会是谋天下之公利的,而不是道貌岸然去谋自己的私利。
所以良善之人,真诚之人就能做到诚信。反之,邪恶之心与恶行也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不具有背仁德的人,做事就是为自己谋私利,那么他做得再真实,也是伪装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道德品质好的人,才敢于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真实地呈现在众人之前,才能真正做到诚信;而品质低劣的小人,是不敢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公之于众,戴着人格的面具,伪装自己的人,是难于做到诚信的。
(2)“信”与“智”:
现实社会是非常复杂的,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商业至上的时代,存在着大量的欺诈、陷阱。如果盲目地相信别人或者不加选择地对别人使用诚信,一方面会让自己碰壁,另一方面还会让自己被人利用。所以诚信必须要和智慧相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着这些现象:正直者遭到陷害,真心者受人欺骗,诚实者被人利用。 一个有智慧的人,能知人察人,懂得谋略,能够权变。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于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还要察其所安。一个智者能够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够判断出别人的存心。能够轻易就看穿别人的企图心。
(3)“信”与“礼”:
礼仪是人的外在行为,但外在礼仪行为必须同人的内在精神相应。没有内在的真诚心,则外在的礼仪就是一种表演,比如恭敬。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恭敬非常重要,晚辈在长辈面前,子女在父母面前,学生在老师面前,必须先要有先发自内心的尊敬。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有信用的人,他才能把握住礼的内在本质。否则,一个缺少真诚心的人,他对人彬彬有礼时,也往往也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在商业活动中,把顾客视为上帝,提倡礼貌待客、微笑服务,但是如果这种服务缺少真诚心,礼貌和微笑可能就是对金钱的礼貌,是对金钱的微笑,而不是对顾客礼貌,不是对顾客微笑。
(4)“信”与“孝”:
孝养父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不能搞半点虚假。然而,有的人为了博得孝敬父母的名声,对父母搞虚假的孝道,在孝敬父母时搞一些形式,做给别人看。还有的人对父母的孝是带有目的,需要父母时,就甜言蜜语哄父母。有的人对有钱有势的父母毕恭毕敬,父母贫困时却弃之不顾,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孝,是带有目的的孝。如果真正做到孝敬父母,则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孝敬不会带有任何的目的。中华孝道中有一项重要内涵,就是必须以真诚之心孝敬亲人,在对亲人的“养、丧、祭”三个过程中,都必须有真诚之心,才能有“顺、哀、敬”的感情与行为。
(5)“信”与“毅”
诚信者坚守信念不动摇,坚决果断地决策和执行,所以“信”与“毅”是相互促进的。许多人缺乏诚信,并不是他心存恶念,也不是他私心过重,而是因为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执行力而导致的,承诺了别人的事情往往由于自己执行力不够强而做不到。所以,一个诚信的人还需要有强大的行动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然我们承诺别人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失信于人之后,信誉也就慢慢没有了。如果我们信誉不够好,那么我们其他方面的德行修养比较好,也会大打折扣,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影响。
(6)其他义理依赖于信而存在:
仁、义、礼、智、忠、孝、廉、毅、和,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孤立存在,尤其不能离开“信”而存在,否则就容易流于虚伪。十大义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且都要和“信”相结合在一起,与“诚意”相结合,才能真正存在。德离开了诚,就不可能真实存在,无诚则无德,仁义离开了信就是假仁假义。
(7)信不能高于其他义理而存在
在一般情况下,仁义、忠孝与诚信都是一致的,离开诚信,仁义和忠孝就是假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追求一诺千金,死而后已。如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诚信与道义相违背,就应当坚守道义而暂且放下诚信。比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我们对他说谎能够稳定他的情绪,控制他的病情,这时就不一定要实话实说。不妥当的诺言,我们可以修正;被胁迫的条约,无须遵守;错误有害的计划,可以放弃。在道德实践中,“义”是高于“信”的,“信”要遵从“义”,离开道义,只是片面强调守信,机械地遵循诺言,当诚信所坚持的东西违背道义时,还要接受承诺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当“信”与“义”相一致时,就应当“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当“信”与“义”相冲突时,就应当如孟子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解扬守信
解扬是晋国人,他武艺高强,而且十分聪明,能言善辩,同时为人诚实守信。宣公十五年,楚国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国君向晋国求救;晋侯得到消息后立即派解扬作为使者前往宋国传信,告诉他们晋国的援军已经开拔,很快就能抵达宋国,让宋国千万不要投降楚国。
解扬在经过郑国的时候,被事先埋伏在那里的楚人所抓获,并将他带到楚王面前。楚王要求解扬诓骗宋国说晋国根本不会派兵的,解扬先是不答应,但楚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用尽了各种手段。
最后,解扬只得假意答应。楚王很高兴,命人带解扬登上耧车。站在楼车上,解扬对着宋国人大声喊:“我是晋国的大夫解扬,楚王抓了我,让我骗你们说晋国没有派兵支援,你们千万不要相信,我晋国大军马上就到了,请你们一定要坚持!”楚王十分生气,恨不得杀了解扬。
楚王指责解扬不守信用,准备叫人将解扬拖出去斩首,解扬面无惧色,说道:“大王您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信用!臣下能够接受君王的命令并执行,这是信用;信用要依据道义而行才是正确的。所谓‘义无二信,信无二命’,我接受了君主的命令出使晋国,就算是死也要完成这个使命;大王却要贿赂我,让我背弃自己的国君。我连死都不怕,怎会轻易被收买呢?之所以答应您,是为了能完成君主的命令。您现在要杀了我,我无话可说,君王的命令已经完成了,我也死而无憾了。”听了解扬的话,楚王十分感慨:“您确实是一位君子,只是遗憾却不能为我所用。我不杀你,你回去复命吧!”
点评:解扬明白,只有与道义相符合的信,才是真正的信,才需要认真遵守。
7、 如何做到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指说的话和做的事相一致,朱熹说“信是言行相顾”。说话是容易的,口一张就说出了,而且今天信息流通非常快,一个人在生活中,处处可以接受到各种信息,只要一打开电脑什么信息都可以搜索得到。今天的人能够说大话,说话时乍一看好像很有思想,但是能够说到做到却很少。有的人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然而当自己有机会贪污的时候,能捞一把就捞一把,绝对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很多人面对社会的不文明现象时往往嗤之以鼻,但是自己也喜欢多吃多占,在公共场合也是恣意妄为。这些都是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表现。
言行一致要谨言慎行:
首先要谨言,说话要谨慎,不可信口开河。《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一个说话慎重的人,不会随随便便做出承诺。我们一般是通过谈话来判断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通过说话来了解一个人境界的高低。我口说我心,一个修养高的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随随便便说话,说话的时候一定会有理有据,做不到的绝对不会轻易承诺,承诺了的一定会积极的去把它做好。在做事的过程中要谨慎,要慎重,不可草率,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是要权衡利弊,才做出决定。
言行一致要知行合一:儒学是内圣外王之学,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做好。113在做学问的时候,首先要把理上的学问搞清楚,比如要研究儒家的道德学问,得要先把“四维”“八德”“十义”这些理先搞明白。明理之后就要去实践,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在接人待物中,把“四维”“八德”“十义”展现出来,这才是儒家。对于儒家的理论在理上明白了,能讲得明白了,这还不够,还需要去体证。
对于孝道的精神,我们在理上搞明白了,如果和父母相处还是处处不愉快,对父母还是大呼小叫,那么孝道离自己还是很远。今天圣贤的学问为什么很难全面复兴,就是很多搞儒学的人,在台上演讲的时候讲到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做人做事却并不高明,甚至一塌糊涂,还有甚者在道德上出现严重的问题,给圣贤之学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只说不做,或者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得好,做得一般,或者是眼高手低,执行力弱,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还有的人“口言善,身行恶”做“两面人”,很多贪官讲反腐倡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讲原则,讲纪律讲得冠冕堂皇,但是自己实际行为却为人所不齿。
然而一个人要做到言行一致也绝非容易的事,要用一辈子的时间精力来修行。那么是不是我们做不到言行一致,就不能向别人宣讲圣贤之道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断了圣贤之学。只要有一颗“为往圣继绝学”的心,那我们就应该多多宣讲圣贤的学问。如果我们做得好,宣讲的效果会好一些,如果做人稍微差一点,宣讲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只要我们在宣讲时不要将自己打扮成圣贤,不要道貌岸然故作高深。即使做人做得不够好的人,在宣讲中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向往,也会使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能成为圣贤,做一个铺路石也是有价值的。一个吸毒者可以劝说别人不要吸毒,把自己做反面的教材对宣讲“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会有更好的效果。一个曾经误入歧途的人,如果能够改邪归正,然后去劝说别人去做君子,效果也会很好。圣贤之道的传播者如果是做到荀子所讲的“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也还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如果圣贤之道的传播者是荀子所讲的“口言善,身行恶”,则大大损害圣贤之道,这样的人去传播圣贤之道,只会让圣贤的学问受到别人的怀疑,影响圣贤之道的传播。
张去华烧契约
张去华是北宋时期的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由于表现突出,被宋太祖钦点为公元961年的状元,接着又被任命为道州通判(专门负责办案的官员)。当时,张去华在道州赴任,有一天经过一户人家,看到那户人家房子不仅前后花木掩映,而庭院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莲花池,心中十分喜爱,觉得真是一个饮酒赋诗的好去处。经过多番打听,张去华得知房主正准备出售这座房子,因为急需用钱,五百两纹银就卖,张去华十分高兴,便命仆从取了银子将房屋买下。搬进那座房子以后,张去华常常在里面宴请宾客,与朋友赏月饮酒,十分自在。一天夜里,月色正好,张去华便独自一人来到后院,在莲花池边赏月。正当他沉醉于美景的时候,耳边却传来一阵低沉的抽泣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从墙外传来的,似乎是一个老妇人的声音,而且十分悲伤。
张去华觉得很奇怪,推开后院的门走出去,看见一位老妇人正靠在墙上哭得十分伤心。
张去华心想莫非老人遇到了什么困难,便走向前,在老妇人身旁蹲下,耐心地说:“老婆婆,我看你哭得那么伤心,莫不是遇上了什么困难。若是这样的话请你告诉我,或许我能帮得上你。”老妇人擦擦眼泪,叹了口气:“唉,只怪我那儿子不争气!”
她看了看房子,继续说,“这房子原是我家祖宅,传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了。我祖上也算得上是殷实的人家,我和丈夫辛苦半辈子也攒下了许多积蓄。我丈夫命短,去世得早,我独自一人好不容易将儿子拉扯成人,可这儿子不争气啊,日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到处结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没过多久就将家中的积蓄挥霍一空;他又染上了赌博,前段时间刚在外赌输了五百两银子,人家逼着他还债,他竟将祖宅变卖了,换得五百两白银还债。可怜我一个老妇人,在这房子中住了大半辈子,眼见半截身子都要入土了还不得安宁,只能搬了出去,到乡下老宅居住。可我舍不得这房子啊,于是就从乡下回来看看。”张去华听了老妇人的话,心中也有些难过,他低头想了想,对老人说:“老婆婆,房子是我买的,您不用难过,明天我就将房子还给您!今日天色已晚,您就在这里将就一晚,明天我派人将您的儿子叫来,当面把房子还给您。”老妇人觉得张去华是在安慰他,并没有把还房子的事当真,但她答应在此留宿,因为她确实很想念自己的祖宅。
第二天一早,张去华果真派人将老妇人的儿子叫来了,让他发誓一定痛改前非,从此洗心革面,改掉从前的恶习,靠自己的双手赡养自己的母亲。其实老妇人的儿子变卖了祖宅之后,就已经开始对自己从前的行为后悔不已,见到自己的母亲伤心落泪,更是责怪自己当初不该,便跪在母亲面前发誓。
张去华说:“如果你能遵守自己的诺言,那么我愿意将买房的契约烧掉,将房子还给你们!”老妇人的儿子连忙点头答应。后来他果然改掉了自己的恶习,张去华也遵守自己的当初的承诺,烧了契约,搬出宅子,将房子还给了老妇人母子。
点评:言行一致首先要真诚。无偿归还别人的祖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去华真的做了,就表明他是真诚的。
8、如何做到诚信待人?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在人际关系中,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的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以真心换得真心,以真情换得真情。诚信待人是一个人人际关系良好的首要前提,一个人讲信用,他才会有真正的朋友。一个经常满嘴跑火车的人,一个经常说大话的人,身边是不会有长久的朋友。要做到以诚待人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不带面具做人:今天这个商业时代,欺骗太多,在工作中经常是商场如战场,经常相互竞争,相互欺骗,所以今天厚黑学盛行,老实人往往吃亏。结果这个时代大家就形成一种默认的共识,做人不能太老实,要狡猾一些。在今天国内的社会环境中,似乎也是狡猾一点的人多占一些便宜。然而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小打小闹,做一点小生意,狡猾的人可能会占一点便宜。但是如果平台放大,朋友圈子的品位较高,狡诈之人是没有市场的。当然讲诚信不是说不懂得变通,商业谈判时说话留有余地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去欺骗别人,不能随时都是戴着面具做人。一个经常尔虞我诈的人,一个经常戴着面具做人的人,日久见人心,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会被人看扁、看穿。
(2)避免欺骗和利用别人:外国人在谈到中国人的诚信观时,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有一个民族,把诚信列为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一种美德,然而在现实的处世态度中又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民族当非中国人莫属。中国人公开的和私下里的表现,都与诚信背道而驰,中国人多虚伪矫饰、欺骗、不真诚和趋炎附势。”这个评价对于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耻辱。当然不是说中国人本性中就有善于欺骗人的一面,而是近代以来,我们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丢了,把老祖宗的做人做事的智慧丢了,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我们欺骗别人,利用别人只能一时得逞。在我们欺骗过别人和利用过别人之后,我们的诚信就丢了,我们的信誉就丢了。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诚信待人,在职场中表现为对人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将某项具体任务交给一个人,就要给对方以相应的自主安排、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不要给予对方过多的限制与干涉。一个团体内部上级下级之间、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各怀私利,相互猜疑,“窝里斗”,同床异梦,就没有凝聚力。当然在给予信任的同时,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督也是必须的。
诚信是人们相互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基础;离开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就难以形成和建立正常的交流和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联系也难以维系。人人遵守诚信的原则,就可以建立互信和谐的关系。如果违背诚信原则,相互猜疑,互相欺骗,将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和社会秩序混乱。诚信是朋友相处之道。在“五伦”关系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备死后,幼子刘禅继位。由于刘禅太小,朝中人心不稳,朝政动荡,许多依附蜀国的少数民族部落趁机发动叛乱。为了收回少数民族部落,稳固政权,公元225年初春,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往南方平乱。
当时,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以孟获马首是瞻,他打仗勇猛,在当地少数民族心中很有威望。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决定先擒获孟获,并下令只准活捉,不准任何人伤害他。在蜀军与孟获的军队交锋的时候,诸葛亮使计让蜀军故意败下阵来。孟获不知,仗着人多就追过去了,没想到落入了蜀军事先设下的埋伏,大军四散溃逃,孟获也被捉住了,押往蜀军军营。路上,孟获心中暗道不好,以为这次必死无疑。
到了帐中,诸葛亮立刻派人为他松绑,并好言相劝,令他投降。孟获并不领情,他说:“你使计让我中了圈套,这才被你所擒,如何让人心服?” 诸葛亮笑了笑,也不勉强,而是下令让人准备两匹好马,他亲自陪孟获骑马在军营外逛了一圈。
下马之后,诸葛亮说:“刚才陪将军参观了我军军营,不知这样的营垒和阵容对您的军队如何?”孟获不以为意地一拱手,答道:“从前不知蜀军虚实,今日倒要感谢您让我看清楚了。但依我看也不过如此,我们要打败你们并不是什么难事!”
诸葛亮一听,爽朗地笑了起来,说:“看来您确实自信得很!这样吧,我们打个赌,若我能活捉你七次,你就归降蜀国;若不然,我当率大军原路返回,此生绝不踏入此地半步!”孟获答应了,诸葛亮便将他放了。回去之后,孟获重振旗鼓,日夜操练,准备进攻蜀军。可惜孟获空有一身蛮力,偏偏有勇无谋,第二次又被蜀军活捉了,押到诸葛亮面前,诸葛亮二话不说,依旧把他放了,这样重复了六次。第七次,孟获被捉到之后,诸葛亮准备放了他,可孟获却不愿走,他跪在诸葛亮面前,流着泪说:“丞相信守承诺,我又怎能食言呢?我愿意带领我的部落归附蜀国,绝不再有二心!”
孟获回去之后,不仅带领本部落归降,还劝服了其他部落,全部重新归顺蜀国。
点评:攻心为上,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让孟获心悦诚服。
9、如何理解无信不立?
个人无信不立
《增广贤文》中告诫:“人而无信,百事皆虚。”人要讲诚信,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一个别人都不相信的人,什么事都做不成,诚信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诚信是立身之本。一个讲诚信的人,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失败了都可以东山再起。而一个常常有欺骗行为的人,他可以迷惑别人一时,但绝无可能蒙蔽永久。作为一个领导者,玩弄欺诈手段,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众叛亲离,而一个普通人没有诚信,常常欺骗别人,最后也只会被别人抛弃。欺诈者最终会被诚实的群体所抛弃,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也就难于在社会上立足,更难于成就一番事业。当一个人因为虚伪欺诈而失去人们的信任时,他的每一个行动都被视为骗局,被人们时时加以提防,他就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欺骗、谎言只会让自己陷于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中,这样的人不仅被别人看不起,还会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中身心疲惫,所以损人永远都不会利己,当一个人说话做事别人都带着怀疑的眼光看你时,你的所说所做即使是真的,别人也不相信,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失败的。
企业无信不兴
《管子》一书中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意思是说,不诚的商人不能以商谋生。企业没有诚信是不能够很好地成长,企业不是靠大量的宣传,铺天盖地虚假的广告来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90年代以来一些红极一时的营养产品,依靠广告而获得了短期的发展。然而这些所谓的营养产品,有很大的欺骗性,几年后自然就被市场淘汰。在商业交往中,交易双方都要恪守诚信,在商业交往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欺诈行为,在商场中一不小心就陷入他人的陷阱。所以这样恶劣的商业生存坏境,中国传统商道丢失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都是靠诚信立业的。大量制假售假,已经使得中国商人在国际上名声不佳,中国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匠心精神,诚信立业的商业精神在今天已经普遍缺失,大大小小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
韩非子曾有一句至理名言:“巧诈不如拙诚。”从长期来看,通过诚信经商而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通过欺诈手段而获得的利益。古时候陕西有位商人樊现便说:“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只有诚信的经营,只有做对得起良心的产品,只有真正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个企业才可以长期发展。李嘉诚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守信,说到就要做到。我现在就算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找我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说到做到的结果。”
政府无信不威
以诚信之道治国,方能取信于民,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一个官员的价值观体系,是在他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所以政府应该在教育体系中,把道德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政府官员对一个社会来讲就如同一个大家庭的家长,设想一个家庭中父母到处坑蒙拐骗,偷鸡摸狗,他能够培养出孝子贤孙来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存在大量的贪污腐败的行为,天天在台上讲一些假话,不做实事。那么政府的诚信在哪里?如果政府都没有诚信了,如何叫老百姓有诚信。政府如何以身作则,成为人民的表率。在今天商业高度发展的时代,官员权力太大,受到的诱惑太多,不少官员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与他的职责往往是相违背的,他们说假话,不做实事,成为了很多官员的通病。部分官员之间任人唯亲,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以权谋私,严重损害政府的诚信机制,败坏民风。
政府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与信任,就需要得民心,得民心取决于政府官员如何做,而不是强令人民如何做。如果政府官员在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果政府官员能够普遍做到廉洁奉公,而不是以权谋私、执法敛财,人民自然就会拥护政府;如果政府保障信息的公开,而不是掩盖真实,就能取信于民。当年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崩溃,就是因为专制独裁、极度腐败、弄虚作假、危害人民而倒台的。
社会无信不安
日月升落,四季变化,冬去春来,都是遵循规律的,这个叫天理。所以遵守着诚信的法则,也是天地之间的公理,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中国的古圣先贤效法天地,在中国文化中系统的提出了诚信之道。诚信对一个社会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因为诚信和欺骗是对立的两面,没有诚信就是欺骗,一个社会普遍缺少诚信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就会处处充满欺骗、欺诈。这样的社会就会盛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尔虞我诈。诚信是天下的公理,是不能够缺少的,就如同地球不能缺少太阳一样,缺少了太阳光的地方就会充满阴暗寒冷。诚信价值体系的建立比法制的建立还要重要,法律不能去管理人的思想,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在一个普遍缺失诚信的社会,尽管法制很健全,法律也不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甚至法律会成为一些人谋取金钱的手段,因为法律的执行者是人,而一个社会普遍缺失诚信的时候,我们的法官能够秉公执法吗?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冤假错案层出不穷的原因。
李嘉诚的立身之道
香港实业家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巨商、房地产业巨擘,更被人称为“诚信超人”。对于自己的成功,他在总结经验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信誉是不可以用金钱来估量的,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商人的无形资产。”正是凭借着信誉,李嘉诚才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登上成功的宝座。 在实践中也是如此,一旦对客户做出承诺,那么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李嘉诚一定要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以取得客户的信任。他认为,如果只是一时的损失,将来是可以赚回来的。但如果失了信誉,那就很难挽回,将来也做不成什么事。
李嘉诚在创业初期经历了塑胶厂濒临倒闭的日子,让他备受打击。但他坚强地站立起来。李嘉诚召开员工大会,当着所有员工的面,他坦然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拖累了员工,对此,他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同时,他坚定地告诉员工,一定会带领大家渡过难关,寻求发展之路,使得员工不安的情绪稳定下来;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了银行、原料工厂、客户,诚恳地向他们认错道歉,并保证一定会按时偿还欠款和该赔偿的罚款。对于工厂的危机,李嘉诚也毫不隐瞒——目前工厂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请对方能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以挽救当前的危机。原先心存疑虑的客户等,被李嘉诚的诚实的品质和诚恳的态度所打动,有的表示会支持李嘉诚,帮助他战胜困难。
李嘉诚经历过许多的坎坷和波折。当时李嘉诚的工厂还在生产塑胶花,但陷入了经营困境。就在这时,一位欧洲的批发商找到了他,到北角的长江公司看样品,同时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
参观之后,他对于能在简陋的工厂生产出漂亮的塑胶花赞叹不已,并坦承自己一直看好香港的塑胶花,因为它不仅外形美观、质量上乘,而价格连欧洲的一半都不到。
他对李嘉诚公司生产的塑胶花感到很满意,也有合作的意向;但他的需求量很大,仅凭现在的规模完全不能满足。他提出可以先做生意,但由于资金问题,要求李嘉诚最好能找一个大规模的公司做担保。
第二天,李嘉诚来到那位欧洲批发商住的酒店,见面之后,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默默地拿出了连夜与设计师赶出来的9款样品,放在批发商面前,坦诚的对批发商说:“对不起,目前的我实在没办法找到愿意为我担保的厂商。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小业主,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我良好的信誉,所以,我愿意以我的人格和信誉做担保,我保证本公司的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保证我的产品价格是香港最优惠的。我希望做的是长期的大生意,薄利多销,所以我相信,与我合作您一定不会吃亏!”
开发商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些样品看了大概10分钟,此时他心中想了许多。说实话,李嘉诚拿出的样品令他十分满意,可听到李嘉诚说找不到人做担保的时候也确实有一定的顾虑。然而他一直很欣赏他守信用的品质,因为曾经有一次他向李嘉诚订购产品,时间十分紧迫,任务非常重,连他都不敢相信李嘉诚能按期交货,但李嘉诚确实做到了,而且没有一点拖延。同时,李嘉诚的话更令他深受感动,于是他微笑着对李嘉诚说:“你说的对,我相信你的真诚和信誉将是最好的担保!我愿意与你合作,同时我将会提前交付货款,我想这样对你的公司来说应该是很有帮助的!”李嘉诚高兴地道谢。就这样,他们签订了第一单购销合同,批发商也将货款提前给了李嘉诚,为他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
由于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络遍及西欧和北欧等地,很快长江公司的塑胶花便占领了欧洲市场。凭借着诚信,李嘉诚赢得了自己经商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大王”的称号。
“人这一生,信守诺言是最为要紧的,对于我而言,现在能有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好多都是别人找上门的,就是我诚信做人的结果。”李嘉诚如是说。他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想使自己的企业品牌得到社会的信赖,最重要的是诚信,尽力为顾客提供质量最好的产品,这也是他的成功之道。
点评:李嘉诚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但诚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李嘉诚靠诚信,在商界立于不败之地。李嘉诚以诚信对待外商,外商也以信任回报他,诚信成为李嘉诚走向成功的法宝。
(本文选自陈杰思、刘少华著《中国人应知的中华十德》,中华书局2018年版。)